实验室在自旋压缩研究中取得进展
Dec 13 2021
近日,刘永椿副教授等人提出利用周期脉冲驱动实现原子自旋压缩的方案,能够在常见的耦合系统中制备自旋压缩态,将这种量子态作为干涉仪的输入态,测量精度可达到海森堡极限。研究成果以“Dynamic synthesis of Heisenberg-limited spin squeezing”为题发表于《npj Quantum Information》。
压缩态是多粒子系统中的一种纠缠态,其量子噪声能够低于非纠缠态(相干态)的水平,因此在量子精密测量和量子信息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例如,典型激光场为相干态光场,其量子噪声对应的测量精度为标准量子极限(与根号N成反比,N为粒子数),而利用压缩态光场则能够使测量精度突破标准量子极限,这一原理已在激光干涉引力波探测器(LIGO)中得到应用。与光场类似,对于由大量独立原子组成的原子系综,其集体自旋状态为自旋相干态,对应的测量精度受限于标准量子极限。若制备出自旋压缩态,则能够降低量子噪声,使测量精度突破标准量子极限,最终到达由不确定关系所限制的海森堡极限(与N成反比)。然而,自旋压缩态的制备一直面临很大的挑战。
图1:(a) (b)光-原子相互作用系统和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系统示意图;(c)典型脉冲方案示意图;(d)在脉冲方案作用下两个子系统各自的量子态演化,这里在Bloch球上画出了量子态的准概率分布;(e)不同脉冲数下压缩系数随时间的演化。
该工作提出一种动力学合成压缩相互作用的机制,能够在常见的耦合系统中有效地制备自旋压缩态。如图1所示,由两个子系统构成的耦合系统,如光-原子相互作用系统、偶极-偶极相互作用系统等,其本身相互作用形式是“非圧缩型”的,即仅依靠自身的动力学演化并不能得到自旋压缩态。该工作提出通过施加周期性的转动脉冲,使其中一个子系统(J系统)充当“媒介”的角色进行信息的传递和处理,可以在另外一个子系统(S系统)中等效地合成“压缩型”的相互作用,进而通过动力学演化制备出自旋压缩态。如图2所示,通过设计相应的脉冲序列,可实现等效双轴扭曲型自旋压缩,其最佳压缩度对应的测量精度可达到海森堡极限,即能够实现最大程度的量子噪声压缩。
图2:(a)实现双轴扭曲型自旋压缩的脉冲方案示意图;(b)压缩系数随时间的演化;(c)-(d):最佳压缩度和最佳压缩时间关于系统粒子数的标度律。
另外,该方案获得的等效压缩相互作用强度具有集体自旋增强效应(与原子数成正比),尤其在大粒子数系统中有助于加速实现最佳压缩,且等效压缩相互作用系数的正负号可调,从而可应用于非线性干涉仪的时间反演读出过程,能有效提高干涉仪的测量精度。
论文第一作者为物理系博士生黄龙刚,合作者包括物理系吕嵘研究员,通讯作者为刘永椿副教授。该工作得到了基金委、科技部、清华大学低维量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量子信息前沿科学中心和广东省科技厅的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