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在三层铋系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电子结构研究中取得进展

Apr 17 2020

       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在不同材料体系中存在许多共性,例如人们发现在同一家族中,一个晶胞内含有三层铜氧面的材料(tri-layer cuprate)超导转变温度(Tc)最高,通常都超过100 K,是研究高温超导的理想体系,理解这一现象对于解释高温超导背后的机理可能是一个关键。尽管学界曾对此提出过一些理论模型,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实验数据支撑,尤其是缺乏tri-layer cuprate中最内层铜氧面的实验迹象,目前对这一问题仍然缺乏共识。

       最近,物理系王亚愚课题组和马普所林成天、物理所俞理合作,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STM)对欠掺杂和最佳掺杂的Bi2Sr2Ca2Cu3O10+δ(Bi-2223)材料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它们的表面形貌(图1(a,c))存在相同周期的超结构,但各自的超导能谱(图1(b,d))和超导能隙、相干峰强度(图1(f))在空间随超结构的调制差异巨大,这种超导性质空间调制随掺杂浓度演化的现象反映了内、外层铜氧面耦合机制的改变。其中,在调制较强的欠掺杂区间只观察到空穴浓度较高的外层铜氧面的能隙,这验证了两类铜氧面存在单电子近邻效应的理论构想(图2(b));而在调制较弱的最佳掺杂区间,能谱中同时存在来自内、外层铜氧面的超导能隙(图2(a)),这可能揭示了两类铜氧面通过超导电子对的约瑟夫森隧穿进行耦合。

图1:Bi-2223超导性质随超结构的周期调制

图2:最佳掺杂样品中的双超导能隙

       这项工作首次利用STM的实验手段揭示了Bi-2223材料中超导性质的掺杂和空间演化,并首次观察到最佳掺杂区间的双超导能隙现象,其结果为理解三层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中存在最高Tc提供了有价值的实验数据支撑。该研究成果以“Effect of structural supermodulation on superconductivity in tri-layer cuprate Bi2Sr2Ca2Cu3O10+δ”为题发表在1月31日的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物理系博士生邹昌炜、博士后郝镇齐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该项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以及北京未来芯片技术高精尖创新中心的支持。

       文章链接: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24.047003#fulltext